說我想說

Every day One Sentence: If one hears bad music it is one's duty to drown it by one's conversation. 假如你聽到一段難聽的音樂,你有必要用大聲談話的音量來蓋過它。~英國作家 王爾德(摘自施宇
顯示具有 古早美食伴我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古早美食伴我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迷你豬仔餅

 




🐁25.9.2020🐭庚子年捌月初玖🐭星期弎🐁


<🐖迷你豬仔餅🐖>


"小豬🐖,小豬🐖,肥嘟嘟,吃飽就睡呼嚕嚕😴😴

叫它起來它瞇起眼,呼嚕一聲不不不。"


哎呀,我家小豬圓滾滾太可愛了,我都給它們小豬迷到不要不要的!😍😍😍


這次的豬仔餅,用的是轉化糖漿,內餡也是買的少糖豆蓉,我加了杏仁片進去。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完成15隻小東西。海龜🐢是之前 #失敗的作品 老大看到海龜🐢漂亮,要我再做。


#溫度170度

#先是烤15分鐘


再取出塗蛋黃液,放進去再烤10分鐘,顏色不夠上色,多了大廚親家的建議,再多五分鐘,作品比上一次美太多了。而且,裂的不多,開心死我了!


等到我做好才猛然想起,這不是說好要給拜神用的嗎?婆家是拜素的,不能有蛋黃的。。😩😩😩


所以咯,就提前可以進我們肚子裡。但是,這麼可愛,怎樣捨得吃喔?我握著那個刀疤豬仔餅良久,越看越喜歡。🤩🤩它可是再烤5分鐘後的瑕疵品之一啊!


拍完照後,口不對心的女人,還是找個比較醜豬仔餅吃掉了。說好少糖的內餡,為何還是甜到牙齒快融化掉的感覺?😭😭😭


糖漿的豬仔餅,真的餅皮稍硬呢。在休麵後要再攪拌成團時,仍是覺得略硬難攪拌。也不曉得是自己攪拌成團時,導致起筋的關係吧!(看了某廚師說的食譜是切拌均勻即可,無須成團。)我還很糾結在無法成團而死命搓。🤣🤣


沒事,下一輪改善方法,看情況是否一樣。


真的是每次都有新知識學啊!


#海角小吃

#心絲灶腳

#迷你豬仔餅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悠閒媽不當偏要做勞碌媽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小叮噹迷你月餅

 





🐁22.9.2020🐭庚子年捌月初柒🐭星期貳🐁


<🥮小叮噹迷你月餅🥮>


早在做那個#失敗的作品 #豬仔餅 前,上個星期五,我是已做好一盤 #小叮噹迷你月餅 的。四年前買模具,來到今時今日才能派上用場。🤣🤣


裡面的 #紫薯牛奶餡 也是當天炒的。天啊,簡直整天都在廚房就是了,差點耽誤了晚餐時間。🤣🤣

彼時買不到轉化糖漿,就首次用蜂蜜取代。(謝謝柔媽告知。)休麵後的麵團,果然非常好做造型。晴看我壓模具似乎很容易,就給她試看。沾了些粉麵團,確實容易脫模。


然後塗蛋黃液時,看食譜建議可牛奶和蛋黃攪拌均勻,也跟著照版煮碗。可是,我貪心怕蛋黃液不能塗抹得均勻,就拼命塗個好幾遍,出爐就是現在這副模樣了。圖案模糊的、顏色不均勻的、裂開的。。。🤣🤣  #四年做一次是這樣的啦🤣🤣


兩個瓜👭以為這是冷卻即刻能吃,眼睛大大的瞪著它們看。告訴她們過三天才能吃,一臉的失望,做麼咧?做麼咧? 那個總是不在狀況的老二,跑來看好幾次,就是認定可以吃了。😂😂


老大還跑去跟婆婆🧓🏻說月餅🥮現在不可以吃,要等三天。家婆回答說幸好沒有偷吃。🤣🤣 等到今天,催了好幾次能吃了嗎?一人給兩個半的迷你月餅🥮,總算甘願滿足了,真是軟糯好好吃唷!


#別問我為何放幾張差不多同樣角度的照片

#選擇困難症的人乾脆全部放🤣🤣

#海角小吃

#小叮噹迷你月餅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悠閒媽不當偏要做勞碌媽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馬來西亞式早餐

 




 🐁13.8.2020🐭庚子年陸月廿肆🐭星期肆🐁


<🍪馬來西亞式早餐☕>


近來,喝咖啡烏的機率增加了。到底是上癮,還是為了那個包裝袋?🤔🤣


說到馬來西亞式早餐,蘇打餅和咖啡烏絕對是我心目中的的榜首!當然,有油炸鬼更棒!最後,就是整杯油光滿滿飄在咖啡烏上面。🤣🤣


多年前的那篇<咖啡烏情緣>,時不時又冒在心間,裡頭的文字常常會在心間遊蕩。咖啡烏啊,大概就是南洋的一種獨特風情。


<咖啡烏情緣>文章👇


http://haijiaozoutianya.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html?m=1


#角樹盤根

#馬來西亞式早餐

#海角小築

#海角絮語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吃粽。想家





🐁25.6.2020🐭庚子年伍月初伍🐭星期肆🐁

<吃粽。念家>

今天,是端午節。

每年的端午節,非得要有老媽的粽子,才能稱得上圓滿。不只是一種儀式,更是我們的傳統。

上兩個星期當跨州禁令一解除,我家良人就迫不及待帶我跨三州,回到我近三個月未曾踏足的娘家。

然後,看著媽媽馬不停蹄裹著一個又一個的粽子。雖說辛苦,可她每年都甘之如飴。

粽子黏葉她煩;粽子味道未達標她唸;粽子算不夠她懊惱;總之,就是在滿室的粽香裡,團團轉。

她一直都盼能夠做到每個人都滿意,哪怕她知道不能。精益求精,是她的精神,也是我們的榜樣。

所以每年她的粽子都會在親朋戚友間飄香。我有個廚房女強人的媽,每次我都很自豪告訴朋友。

#可惜她女兒是愛搞花樣多過真材實料。🤣🤣

每次,在離家的那刻,就想家🏡了。吃粽,想家,好幾年都如此了。幸好,有家鄉的粽子和阿添辣椒解相思。

所以知道為什麼回一次婆家,我幾乎都要把娘家的東西搬來嗎?因為,我依然懷著,遊子的情懷。😢

#吃粽念家
#端午節
#海角絮語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手工滷麵






🐁7.6.2020🐭庚子年閏肆拾陸🐭星期日🐁

今日晚餐🍛|手工滷麵🍜

對於吃,我可以很隨便買啥吃啥。

但是,碰到某些食物,就會有股情意結,總是認定記憶中的經典口味才是正宗的。例如麵粉糕,還有這道滷麵。

黑嚕嚕濃稠蛋花湯的中馬滷麵,要加胡椒粉和烏醋才叫正宗。

因此,打從前些天懂得做出細緻光滑的麵團後,我就很想很想做滷麵。幸好麵團很爭氣,裡頭較少氣孔,而且很紮實細緻,能桿到薄薄有彈性。當把短短的麵條拉長時,突然覺得很療癒。彷彿看見自己的成功在望了。

煮給兩個傢伙👭和家公👴吃時,忍不住盛了一些給自己,倒進烏醋,酸酸的味道隨著麵條入口時,那些吃滷麵🍜的記憶如走馬燈在腦海裡旋轉著。

想起跟前同事惠君、素香和當時的下屬(竟然忘了名字。😂)一起去對面食檔吃滷面,或是食檔後面小徑的家庭式滷麵🍜,都那麼洶湧地,在記憶裡誘惑著我。

北馬的滷麵沒有不好,就是這個固執的女人,依然覺得少了一抹記憶中的樣子與味道。於是,想盡辦法還原。幾番折騰,家婆🧓笑說做到這樣辛苦,我卻好像甘之如飴。🤣🤣

煮出來的滷面孩子和老公都說好吃,尤其加上烏醋,簡直一流!🤤🤤

第一次做,很有滿足感。我就是想啊,即使味道或許有差,哪怕,僅僅是樣子像中馬滷麵,也就夠了。

有人,會明白這樣的堅持,是一種慰藉的想念嗎?😢😢

我想念關於中馬的一切,非常非常地想念。😢😢

#手工滷麵
#第一次做滷麵
#角樹盤根
#海角絮語
#心絲灶腳
#幸福雙響泡三餐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悠閒媽不當偏要做勞碌媽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蝦米羊角豆炒蛋&椰糖叉燒


🐁2.6.2020🐭庚子年閏肆拾壹🐭星期貳🐁

今日晚餐|蝦米羊角豆炒蛋🍳 & 椰糖叉燒🥓

買到🐖肉後,大小姐就會點叉燒,而且要黑色不要紅色的。🤣

小小姐之前吃不好,所以討厭吃叉燒。近來卻愛上,今晚自己拿進碗裡,然後對我說:媽媽我有留很多給妳了。🤣🤣

#我和她們搶吃的😂😂

蝦米羊角豆炒蛋🍳也很受歡迎,兩個吃完飯拼命吃菜。喂,留一點給妳們媽吼,不然以後妳們日子難過。🤣🤣自家的蝦米和羊角豆吃起來特別香。😂😂😋

隨便煮能吃光就是我每天的小小願望。😘😘
#海角小吃
#蝦米羊角豆炒蛋
#椰糖叉燒
#悠閒媽不當偏要做勞碌媽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我的好厝邊


🐁31.5.2020🐭庚子年閏肆初玖🐭星期日🐁
<有愛的鄰居>

厝邊,那是福建話對於鄰居的稱呼。

在漁鄉長大的我,最記得就是村民與厝邊互相往來走動的日子。偶爾有祭拜祖先的儀式或是逢年過節,總會有不同的糕點與菜餚互相分享。

這個的個性,深埋在我的骨子裡。所以,我會有一種喜歡與人分享的熱情。有時,又有種過度怕人會嫌煩,漸漸收斂了。

近來,我的好厝邊,三不五時給我帶來美食。昨天是粽子,今天是燕麥金瓜片,香香地,暖暖地鑽進心窩。那是異鄉裡,我獲得的另一股暖流。我家雙響泡也有口福了。🤤🤤

人待我好,我就想加倍奉還。這,不知是好是壞的個性。但願,我的熱情,不會嚇壞了好厝邊。🤣🤣

#感恩有禮😘
#住家粽子
#燕麥金瓜片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香蘭椰糖蕃薯&黑糯米紅豆卷



🐁25.5.2020🐭庚子年閏肆初弎🐭星期壹🐁

古早味午餐🍜| 香蘭椰糖蕃薯&黑糯米紅豆卷🌯

那天在曉蕙臉書看見香蘭椰絲卷(Kuih Ketayap),那股蠢蠢欲動的動手勁,更加濃烈了。

前些日子 #滴滴皆辛苦的班蘭汁 這次打死都要派上用場就是了。😂😂

以為經已提早準備,還是搞內餡和皮製作花費很多時間。😅😅

沒有特地去買椰絲,妹我自然是用現有材料變換,賢妻良母本色。(反正兩隻不懂得嫌棄就好。🤣)

此次麵糊還是太濃稠,所以平地鍋來不及旋轉完畢就凝固了,也比較厚。🤣但是煎出來的皮很光滑,有過篩的果然大不同。

而且,我還能化身八爪魚🐙,蒸蕃薯、煎麵皮和做班蘭玫瑰,總算做成三朵🌹🌹🌹。(家婆的那盆班蘭葉快變禿頭了。🤣🤣我在幫助它們新陳代謝。😜😜)

兩個小傢伙等不及了,皮涼了就要包著吃。🤤🤤看她們吃得津津有味特別開心。

後來的都給家人分食完畢,我👩‍🍳也功成身退了!😜😜


#妹就愛亂入的創意😝😝
#八爪魚真是累死娘的閨女😆😆
#香蘭椰糖蕃薯&黑糯米紅豆卷
#心絲灶腳
#海角小吃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曼煎糕


🐁21.5.2020🐭庚子年肆月廿玖🐭星期肆🐁

古早味午餐| 曼煎糕🌮

這道古早味小食,從三月就想做,但是當時烘培魂尚在流離失所,如今方回歸正位。🤣🤣

我到有條件行管令開始時,才在醉生夢死的頹廢裡醒來,嚴重沒有。🤣🤣

四年前做過沒有內餡的Ah Pong給晴吃,就完全沒有再做過類似曼煎糕食物。🤣🤣

昨天為了做多一種特別口味的紅豆黑糯米內餡,站著攪拌內餡有一小時。😭😭😭 奶奶的,腰酸骨痛都自己拿來的。🤣🤣

要做就全力以赴,不做就棄之不顧,正是在下沒錯。🙋‍♀️🤣🤣

老大幫了我不少忙,老二玩沒一下子就逃之夭夭。🤣🤣

最夠力的是,答應老大做後版大塊麵的,真正下去煎又想有脆皮的效果。當然是。。。。。

攻敗垂成啦!🤣🤣

等著,下次我要研究加入沾米粉版的。🤣

下次?猴年馬月吧!🤣🤣

#用厚的麵糊又要薄的脆
#真是假性尊重兼矛盾的最佳結合體🤣🤣
#古早味美食
#曼煎糕
#親子時光
#晴姊婕妹雙響泡
#心絲灶腳
#海角小吃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滴滴皆辛苦的班蘭汁

🐁18.5.2020🐭庚子年肆月廿陸🐭星期壹🐁

<滴滴皆辛苦的班蘭汁>

我犯了一個神級錯誤!

本來,趁著餘存的烘培勁,有了材料,就丟掉一個星期多前的班蘭汁,重新攪拌新鮮班蘭汁。

假聰明的心態又發作,兩個瓜剪的班蘭葉,把攪拌機裝得滿滿。我貪快直接開機攪拌。

後來發現有發出異味,而且速度逐漸慢了。不死心關了再開,好啦,它終於因我的執念而罷工!

不想弄壞家婆的另一個攪拌機,唯有用最原始的石臼。過程別說有多狼狽了!😭😭😭

總之,最終是滿地班蘭葉渣+水+我滿身的青斑!😭😭😭還有一對癢到想喊媽的手。😩😩

等到全部班蘭葉渣丟進洗手槽,準備清理攪拌機,才發現有一堆渣卡著攪拌刀下。

清除它們後,再試看攪拌機。

無物一身輕的攪拌刀,此時歡快旋轉起來!啦啦啦。。,像在刮我的臉似的。。😞😞😞

#@#&*&%

#幸好它沒壞幸好它沒壞幸好它沒壞
#除了這樣安慰自己
#我找不到其它方式原諒自己的神級錯誤
#廚房笑話幾年都鬧不完😭😭
#有我這個鬧笑話女王是你們的福氣
#我浪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攪汁究竟所為何來?😭😭
#神級錯誤
#心絲灶腳
#海角小吃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麵粉糕







🐁18.4.2020🐭庚子年弎月廿柒日🐭星期日🐁

古早味美食|麵粉糕🍜

想家🏡的時候,我會做些家鄉味的食物來解鄉愁。這道美食🍜,是每逢我回娘家🏡時,無論在外或在家都會吃上一大碗的。

曾經,拉曼學院乃至在八打靈再也工作時,尋遍了食檔都無所獲,是一種執念的瘋狂。

等到我轉去巴生工作及回家時,皆都隨處可得,反而不大去記住它了。都這樣的,在身邊的,永遠變得不珍惜。

為人母後,學會製作它,它也變成孩子最愛,能吃上一大碗。今日,更難得做給公婆吃。小孩的那個麵團極有彈性又光滑。拉出薄膜時,感覺自己像在做麵包。🤣🤣

家婆問我怎樣做?我卻一時語塞,還真是誤打誤撞的結果,因為所有用料都以大概來做的,不一定每次都能保持這種水準。🤣

這次多得家婆的江魚仔,味道自是更鮮甜。配著小辣椒,吃到我眼淚鼻子齊報到,就來給麵粉糕加料了。😂 可這真是一個爽字!

唉,還是少了一個醃製的豬肉片,否則就完美啦!😢

吃飽喝足了,我卻,更想家了。😢😢😢

#海角小吃
#麵粉糕
#悠閒媽不當偏要做勞碌媽
#貳零貳零鼠兆豐年萬事通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沿街叫賣的歲月




🐖23.10.2019🐷己亥年玖月廿伍日🐷星期仨🐖

角文出街📝<沿街叫賣的歲月>

https://www.facebook.com/1738523286400502/posts/2373601092892715/

角文出街📝<沿街叫賣的歲月>

對於投給人間煙火的文章,我都選家鄉的為主。最大目的,是那裡正在宣傳瓜雪,算是為文創,盡點綿力。

偶爾,看回曩昔舊文,仍有許多感觸瞬間湧上心頭。我像是個吐絲的蜘蛛,不停把回憶,一絲一縷用文字編織成一篇篇散文,屬於我的,屬於家人的,屬於家鄉的歷史人文。

或許,大家的記憶點皆不盡相同。至少,我留住我的那部分,足矣。謝謝所有陪著我走過的家人朋友,他們都是為我人生增添豐盛色彩的重要角色。

我每天都在製造回憶,也在書寫回憶。🙏🙏

#人間煙火
#沿街叫賣的歲月
#角文出街
#海角散文
#海角小築
#海角絮語
#角樹盤根
#瓜雪
#貳零壹玖諸事圓滿豐收年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戒不掉,那一抹香

🐖19.9.2019🐷己亥年捌月廿壹日🐷星期肆🐖

每次喝咖啡烏,就有無數的記憶伺機而入。那些深埋著,不敢觸動的人與物,再被挑起,又是無限感傷了。

不相識的秋風,何故再來訪呢?

<戒不掉,那一抹香>

人,不可太自負。總以為自己能抵擋得住那攝魄鉤魂的誘惑。可當瀰漫的咖啡烏香氣化為嫵媚狐狸精,一再挑逗鼻孔與記憶時,我成了無力反抗的傀儡。任由這抹香,變成一支能穿越時空的竹籤,將個個幾欲在記憶消失的臉孔,一一串入其中。這支串滿回憶的沙爹竹律,還有晶瑩露珠,在閃爍著無數思念。於是我知,對它的眷戀,更深了。

(150個字)

註:沙爹竹律是馬來西亞的一種美食,馬來文為satay celup。它是用竹籤串起海鮮、蔬菜、肉類等,然後要吃時浸泡在熱滾著的沙爹醬,非常流行於古城馬六甲。我已逝的二叔,一生都忙活其中,特製的沙爹醬秘方,令人念念不忘。

謝謝吳啟銘老師推薦為佳作。🙏

#文學農場
#戒不掉那一抹香
#海角紮記
#海角散文
#海角小築
#海角絮語
#貳零壹玖諸事圓滿豐收年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遲來的一場蕉風椰雨>🏝️

🐖25.8.2019🐷己亥年柒月廿伍🐷星期日🐖

No.10:📔502期《蕉風》讀後感

🍌<遲來的一場蕉風椰雨>🏝️

那天,在IG裡,畢業於馬大中文系的師傅,問著我是什麼專業畢業,應該去讀中文系?

中文系啊!那一直一直是我心中的遺珠。看著別人有個中文系的頭銜,遺珠就會發光,也發疼。

別過的青春,再去計較就無謂了。總還是繼續往前走才是真的。

師傅會那麼問,是因為我那篇讀後感裡,寫著不少作家的寫作分享。而慚愧的反而是,寫作那麼多年,認識馬華作家寥寥無幾。自己倒像是在孤島裡自寫自爽者。

關於許多馬華作品,也隱隱約約在歲月恒河裡,像條魚游過,然後,忘了。就像《蕉風》一樣,今年經過許通元主編介紹,才買三本來看。

這是2010年的作品了。好在文字是種越久越香醇的美酒,正如裡頭的馬華美食,一樣是恆久的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也是我選它的原因。

封面的“亞答子”,對於我這位中馬人,卻忘記叫什麼名字。一樣的是,這是我童年甜滋滋,五彩繽紛的餅乾。當然,封底的沙穀米,是總能在糖水裡尋獲的透明小滑頭。每次想撈更多,它滑得更快更急入糖水內,宛如歲月。

裡頭精彩的散文、詩歌、小說自是頗多。有些人的名字,原來也看過;有些則是今年才認識。大家各放異彩,文風各有優異。無法一一寫下,恐成裹腳布文章。

我印象深刻的,卻是許主編認真用功介紹著馬華飲食文學的文章。裡頭許多資料,都得看過很多很多書,才能一一取出當中的要點。編本書,得花多少心力,難以想像。

另外是幾位作家回顧姚老(姚拓)的生前事蹟,給我多了解老先生的為人與作風,哪怕已遲好多年,亦還無機會去欣賞他的文章。

許友彬作家描寫姚老人如其文,相當幽默。人如其文,這四個字,我咀嚼良久。文字和現實裡的我,是否也如出一轍?

網絡世界是一張能為自己美圖修飾的精緻臉孔,愈是這樣,愈怕露出自己的廬山真面目。就怕有別於自己塑造的形象,在他人面前崩壞。

文字,不也有如此的功效嗎?我一直探討著的,也是這部分的自己。所以,我告訴自己,別要求我必須在別人眼中,是怎樣的自己。我有我的美麗與醜陋,都是該去面對的現實。不完美,才是人,我不是神。坦然做最舒服的自己,才能無懼。

老一輩人的待人處事,是我們後輩該懂的腳踏實地。親到現場,實事求是的認真撰文態度,更是我需要學習的。

重情重義,是快速年代裡,賣少見少的個性。所以,梁放與姚老的父子情,還有梁爸爸至往生那刻都伴著文字離開的熱愛,都值得敬佩!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與還

姚老贈與梁放的書法,寫得多妙!更令人五體投地的,還是他晚年跨宗教費力書寫心經的用心。那亦是靠著非一般的毅力,才得以完成的創舉。

世上百種人,有者倚老賣老;有自視甚高的;也有願意共患難並傾囊相授的。真是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

令我印象深刻的部份,還有梁放寫姚老拿了別人的書後來放回去。緣分之後讓人重遇那套書。而他讀書不多的爸爸,也曾因失去一本書而難過許久。偏偏卻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兒子在外頭拾得的書,讀來艱澀難懂想放棄。爸爸看到,卻是重遇故友的欣喜若狂,讀來津津有味。那本書,是《菜根譚》。

緣份就是怎樣的一個奇妙安排,該是你的,總會回來。倘若離去,也表示緣份已盡。學著順其自然,但我依然有執著的愚昧。

寫著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究竟我是怎樣走過來的?為什麼從來沒有好好認真去讀過近在咫尺的馬華本土作家?固步自封,是種可怕的凝固創作。

還是,如外子常對我說的,“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媚外心態?

“如果連身邊的風景,都沒有好好去欣賞與觀察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妳去那裡旅行也是匆匆一瞥,拍照打卡,買必吃的美食,炫耀去多一個地方。真正能為妳增長的見識,也僅此而已。”外子說的,多少次浮上來提醒著。

捨近求遠,是否也如本末倒置的違建高樓,經不起風雨的摧殘?我真的了解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抑或,僅僅是忙碌奔跑著,膚淺過著自以為是的生活?

我想,日後還得用多點時間,去觀察身邊所有,閱讀多些馬華作家作品,那才是最貼近我的日常。

謝謝這些機緣,讓我了解自己和這片土地多一分。

#蕉風
#502期
#讀後感
#海角小築
#與書共舞
#書香盈鳳閣
#貳零壹玖諸事圓滿豐收年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咖啡乌情缘


走去茶水间,一打开门,浓浓的咖啡香味即扑面而来。然后,看见同事正在慢条斯理享受他的咖啡,忙碌之余,偷得半日闲。

咖啡的香味,的确很诱人,尤其是忙到透不过气来时,往往一杯咖啡下肚,像是一股无比的暖流,抚平了许多人的紧张。

虽然,林林种种的咖啡,多次香诱着我的鼻子,可我,依然不为所动,选择当咖啡的绝缘体。就连茶,也因为喝了会令我“孤枕难眠”,所以,也逐渐不喝。

举凡能令我上瘾的饮料或食物,都给我列入黑名单。我不喜欢那种不喝某种饮料,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的牵扯。情绪的高低起伏,皆给饮料或食物左右,似乎有点本末倒置。

唯独咖啡乌,却脱颖而出,领了免死金牌。因为,它盛满了我一路走来的回忆,像位不离不弃的知心好友,从童年至今,香味仍旧如昔。无论多久,都会守在记忆深处,持续飘散着它的香味。

每个年代,皆有着本身特有的生活方式。咖啡乌,是旧时代生活中必有的饮品。它带着朴素原始的香味,穿梭着几个年代,至今仍是历久不衰的经典饮品。

曾祖母仍在世时,每早,我都见到老妈正在厨房为她住备一壶热腾腾的咖啡乌,当作她一整天的饮料。

老妈先把过滤网放在杯子上,再放入磨碎的咖啡。滚烫的热水一碰及咖啡,那香味即迫不及待随着白烟溜了出来,四处去诱惑我们这些小瓜。我们得等到老妈把第一杯倒给曾祖母后,才能去倒剩下的咖啡乌。

家里的咖啡乌,不加牛奶,却加糖。一匙的白糖,旋即与咖啡乌“同流合污”,溶化在黑不见底的乌海里。咖啡泡好后,老妈习惯性在杯的边缘敲几下,把汤匙剩余的咖啡乌,都敲进杯里。

这在我听来,却是闹钟,表示咖啡乌泡好了。因此,在大厅的我,就会朝着厨房喊:“妈,我要喝咖啡乌。”

咖啡乌的最佳配料,则非苏打饼和油炸鬼莫属。当时,家里也是一间家庭式杂货店。所以,我们经常肆无忌惮拿着汤匙,撬开铁盖,拿一大叠的苏打饼,看是要有糖的、无糖的、牛油的,配着黑浓浓的咖啡乌,大快朵颐起来。

香脆的苏打饼,常给我们折成好几段,随着饼屑在咖啡乌里泡软。我喜欢看着它一点一滴给咖啡乌侵蚀,咬进口里时,软软的直接下肚。有时,还故意用汤匙去按咖啡乌里的苏打饼,确定它变软,才肯捞起来吃。

而油炸鬼的吃法,大同小异。异就异在我喜欢把含着咖啡乌的油炸鬼,放进嘴里吸干它。然后,整杯咖啡,就这样通过油炸鬼,逐渐被我吸干。留下油腻的空杯,以及,我满嘴的油光。

免不了,惹来老妈的叨念:“查某囡仔吃到这样歹看,像样吗?”

形象,从不是我所在乎的。所以,她唸归她唸,我依旧是我行我素。

咖啡乌,虽是我温暖的回忆,却让老妹挂着一辈子的笑话。皆因,家人当中,唯老妹的肤色偏黑。所以,她曾追问老妈:“妈,您是不是在怀我的时候,喝了很多咖啡乌?不然我的皮肤怎会这样黑?”

“这都没有根据的,我怀妳大哥才有喝很多咖啡乌,又不见得他黑。”老妈如此辩解。

“结果,黑色素全都累积到最后,全都沉淀在我身上了。”老妹的苦笑,却换来我们这些家人,无情的狂笑。

刊登于二零一三年五月廿三日的星洲日报活力副刊《星云》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黑人珍雞飯

“姐,今天要吃什么?”周末时,负责打包的那个人,像是个定时闹钟,朝着房内熟睡的人儿说话。

“我要黑人珍的鸡饭,叫她黑醬油放多點。”惺忪的睡眼,夹带着懒洋洋的声音,从被单里传出来。

“要吃黑人珍的鸡饭就快点去打包,晚点就没了。”老妈提醒着我们。

结果,我却是左右手各牵着老姐的两位小瓜,慢条斯理走在乡间小路,往不远处的黑人珍鸡饭档走去。

从我有记忆以来,黑人珍一直是我们村里唯一的鸡饭档。当年的位子,是面向河的一间陈旧木屋。周末时,早上醒来,就会惦记着她的鸡饭。向妈妈拿了钱,就会争着跑去那里买鸡饭。

未到小木屋前,已看见袅袅的烟正从窗口飘出来。越是靠近,摇晃的木桥随着我们的奔跑出而发出吱吱呀呀的哀嚎,仿佛在抗议我们的粗鲁,更向村民投诉着它的年久失修。

外头,总是有几个早起的鸟儿在等着。有些讨海人家,更是清晨就来买,准备带到船上去。也有的,是来买给孩子去上学的早餐。

只见,一头卷发的黑人珍低头专注剖开鸡肉,手起刀落,没一会儿,大刀已俐落地把鸡肉和鸡骨分开。刀快速在砧板上咚咚作响,然后一扫,整排鸡肉,安静躺在碗状的白饭上。

“黑人珍,我要皮较多,黑酱油放多点。”一圈圈的黑酱油在饭的上头兜转着,直至白饭快染成黑饭,连鸡肉的踪迹也快消失在黑酱油里方休。

“咖哩要吗?”她忙得头也不抬地问我。
“要,放多点。”咖哩铺天盖地往上淋,整包饭,只剩黑和橙,再也没白色立足的地方。

接下来,她捉起透明袋的四个角合拢转个圈,再包上一层报纸,一包鸡饭即大功告成。

“撕纸的是加饭的。”她在鸡饭报纸上撕一个洞口做特别记号,放入塑胶袋前,亦不忘交代。撕纸,正是我们最熟悉的记号。

如果,她得知那饭是要给小孩子吃时,会先确保里头已没有骨头,再特别把肉切细,放多一些在饭上面。所以,有时买小孩子的鸡饭,会更划算。

我们都爱她烤得有点焦黑的鸡皮,加上黑酱油,就有着香脆的咸甜味,至今,无人能敌。当时,烧焦的鸡皮不健康啦,黑酱油别吃那么多的健康问题,离我们十千八万里远,即不懂也不在乎,美味比什么的重要。

“鸡饭没淋黑酱油,哪里是鸡饭。”我们,的确是那样认为的。

收钱时,更会看她往上一拉,一个小锅子从天而降。放钱进去后,那锅子自动“飞”回原位,像是在我们面前表演一段魔术般。

回到家,得先准备好一杯水,才埋头与咖哩鸡饭进行抗辣战。经常都是吃到满头大汗兼眼泪鼻水齐报到。

除了猛灌水,还要跑到风扇前,伸出舌头,天真以为风能把辣给吹走。吃到最后,肚子里装的是半包饭,还有水和风在兴风作浪,名符其实花钱买罪受。

岁月如白马过隙溜过去。出外读书到工作后,能够吃黑人珍鸡饭的机会就骤减了。许多人事,也已非。小木屋坍塌了,档口从面海搬到面街去。鸡饭的价格水涨船高,从1.50令吉升到今天的3.50令吉。

不变的是那种思乡情怀。吃过多少鸡饭,味蕾的记忆,依旧逗留在黑人珍鸡饭的美味里,自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比较,其他的鸡饭,立即变得黯然失色。

诚然,这样的比较,确实不公平。但是,食物本身,就因为带有一种回忆在里头,才会越咀嚼越香。因为吃的是食物,嚼的是回忆。

刊登於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的星洲日報副刊《星雲》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Have fun in cooking Mi Hu Kuey

I woke up this morning with a stiff shoulder. When I heard mum told Ana to cook Mi Hu Kuey as our breakfast, I was so excited and volunteered myself to assist as I wished to learn cooking Mi Hu Kuey.

Every time when my mum or Ana preparing Mi Hu Kuey, I would just stand aside, watch and write down the process. I had never tried to do it myself. Now, it is the time for me to do so. I believe if I can prepare it myself, for sure I will be able to write it out more realistically.

This time, Ana became my master. Firstly, she put in the flour, potato starch, oil, egg and some water. I was the one who knead the dough.

After adding in some water into the mixture, I knead the dough and found that it was so sticky. The mixture stuck within my fingers. Before this, I always felt that it was an easy task to knead the dough as every time Ana also able to knead it easily. But why I couldn’t do it well after kneading if for such a long time?

Finally, I had done with the kneading but the dough seemed too soft. Since Ana was experienced in cooking Mi Hu Kuey, she knew what’s wrong with the mixture. She said that too much water had been added into the mixture so she said must add some flour.

“If you want to remove those flour within your fingers, spread some flour onto palms and it will be removed together with those flour.” Now only I learn this new technique.

After adding in some extra flour, it was really easier to knead the dough. But my technique was still improper. Ana taught me to use my lower palm to knead the dough hard. This is to make sure that the mixture is kneaded evenly.

Finally, I saw the familiar look of the dough. But its surface still seemed uneven, didn’t look like what Ana told me. I started to feel doubt if I had missed any steps. There was still some flour stuck within the dough.

Ana told me there was no problem with the dough and we just need to put it aside for a while. Mum came and she also told me that there was no problem with the dough. Ana told me, if I wanted to know whether the dough was ready for cooking, I just need to take a piece of the dough and pull it. Fortunately, the dough was a success!

The dough was covered to avoid contacting the air as it would make the surface of the dough became stiff. I put it aside for a while. When I came back to see it, it really became smooth. From this experience, I had understood that some food need time to be prepared. I’m really an impatient person.

“I have no confident with your Mi Hu Kuey,” my younger sister said.

“If you really have not confident with my cooking, then just don’t eat it since no one force you to do so,” I told her.

“But I’m hungry now so no choice. When hungry, sure eat anything also will find it delicious,” she replied. It sounds so pity.

“Moreover, you need to wait until very hungry only eat it, right?” Both of us thought of the dialogue in “Trophobiont” last night. After that, we grinned to each other.

I and Ana pinched the Mi Hu Kuey into the boiling soup. She told me she only use 3 fingers to pinch the dough. She told me to pinch the dough into small pieces but every time I also pinched it so thickly.

“Let me tell all of you. You all need to eat Mi Hu Kuey for the next few weeks until I can cook it successfully. But I’m sure all of you will turn from loving it to hating eating it.Haha…”

I and younger sister had our Mi Hu Kuey at kaki lima, enjoying the wind blowing from the sea. I was very nervous when my sister started eating it. I asked for her opinion about my cooking.

“I feel the Mi Hu Kuey is so thick.” I told her my weakness first.

“Yes, it’s really a bit thick. I can also taste the uneven flour within the Mi Hu Kuey and it’s so irritating.” Last time I also faced the same problem. This time there’s some improvemen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cook Mi Hu Kuey, but I feel satisfied.

I want to improve myself next time in cooking Mi Hu Kuey. Thus, I need to involve in the making process from the start until the end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I could do the Mi Hu Kuey by myself.

For those housewives, cooking a Mi Hu Kuey is an easy task. But I like to see the progress of preparing Mi Hu Guey. It’s really wonderful when I could prepare food made by myself.

I hope I could cook a variety of food for my family. But please remember to eat something first before you come and taste my food. I won’t be responsible if you face with stomach problem. Haha …

After finished preparing Mi Hu Kuey, there’s no more stiffness on my both shoulders. It’s really so amazing!

You know why I’m writing so much here? This is because I have created my own column in http://www.8egg.net/portal.php?mod=list&catid=20. It had been started since September. If you have the time, please click on this website and browse through my work.

Thank you!

30/10/2011


親身上陣樂趣多 ~ 麵粉粿

今早起身,昨天工作壓力造成的肩膀酸痛,依然殘留在體內作祟。聽老媽子叫工人做麵粉粿給我們做早餐,我卻毛遂自薦說自己要學做。 

每次,都說在旁看人家做,我寫著當中的步驟,卻沒真正自己做過。而且,單單懂得用手寫,沒動手做,似乎還差了點真實感。

這次,安娜成了我的師傅。先是倒入麵粉、薯粉、油、雞蛋和水,就由我來把它搓成麵團。 

那些麵粉,加入水後,隨著我的攪動,開始一團團往我五指上粘。總是覺得她很快就能把它搓成麵團,怎麼我搓了好一陣子,它依然是粉和水無法融洽相處? 

好不容易有個眉目了,那麵團卻是軟綿綿的。經驗十足的工人看了一眼就說是水過多,要加麵粉進去。 

“如果要把手上的粉團脫落,衹要加多點粉上去,它就會隨著粉落下來。”這個技巧,我還真是不懂。 

加了麵粉,果然是好搓多了。可我的姿勢有點不對,她又教我得用手掌的下半部用力按麵團來搓,才能把藏在裏面的小粉頭搓散。 

慢慢地,我終於看到熟悉的樣子出現。不過呢,麵團的表面凹凸不平,不似安娜說的“halus”。我又開始懷疑自己哪個步驟做錯了?似乎仍有許多搓不散的小粉頭藏在裏面。 

安娜老神在在說沒問題,放一陣子就好了。老媽子過來看,也說是這樣子沒錯。 

她說要知道這麵團好了沒,衹須捉出一小團,看能否拉出一片麵粉粿即知道。幸好,我尚算有點功夫的,不至於丟人現眼。 
麵粉團蓋在盆內,避免和空氣接觸變硬。放了一段時間回來看,果然表面變滑。原來,有些東西,是要經過時間的發酵。到底,是自己太心急。 

“我對妳沒信心。”老妹子殺出這句話。 

“沒信心不要吃啦,沒人叫妳吃!”我堵回去。 

“可是肚子餓沒辦法。肚子餓,吃什麼東西都好吃。”說到好像很委屈似的。 

“而且還要最餓的時候吃,是嗎?”我們同時想起昨晚看的《食神》對白,忍俊不禁相視而笑。 

我和安娜把麵粉粿拋進熱湯裏。她還告訴我,用三支手指就能搞定了。而且,要撕小片點。可學藝不精的我,怎麼都撕得很厚。 

“我看你們接下來幾個星期都要吃麵粉粿了,直到我學精為止!”不過,我很肯定的是,它一定從大家最愛吃的小食,淪落為看到就想吐的食物,哈哈。。

煮熟的麵粉粿上桌後,我和老妹兩人各一碗,坐在五腳基前,邊享受海 邊品嚐美食。我頻頻瞄她是否開始吃第一片的麵粉粿,然後急著問她感覺如何? 

“我是覺得有點厚。”我先報上自己的弱點。

“是有點厚,有些還吃到麵粉味,有點噁心。”嗯,上次我自己吃時,也有吃到同樣的情況。此次倒沒有,是有進步了。

整體而言,首次下手做麵粉粿到煮熟的過程,我是挺心滿意足的。下次,我要更上一層樓,包括下料、煮江魚仔湯,皆要親身上陣。

煮一碗麵粉粿,對許多家庭主婦,或許是輕而易舉、不值一提的事。但我喜歡這種學習做食物的過程。一樣食物在自己手中從無到有,是件美妙的事。

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學會做出一桌的古早小食,給我最親愛的家人朋友吃。

但是,我先告訴你們的是,請別空腹來,否則餓出胃痛,本小姐不出醫藥費,哈哈。。。

也許,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加上揉搓的運動,做完麵粉粿後,雙肩的酸痛,竟然消失無蹤,太神奇了!呵呵。。

還有還有,說了那麼多,我其實也是想向大家推薦我在另一個網站的 http://www.8egg.net/portal.php?mod=list&catid=20的《味蕾深處最古早的想念》專欄。已經開始一個月多,有機會的話,勞煩多多捧場咯!謝謝大家!


樂在廚房玩麵粉粿的海角@寫於貳零壹壹年拾月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