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翻閲了《新生活報》。在裏面,找不到熟悉的字眼。報頭、專欄、編排等等,甚至,連某些編輯都改了名字。果真完完全全改頭換面。
離開五年多了,我都很少再看它。離開它,某部分,也因爲和我最初的理念不一樣。
2002年拉曼學院畢業後,它是我第一份工作。恰逢,它也正在處於轉型的階段,採訪主任還特地將我和淑君分開在另一邊的位子,説是要我們不要受舊同事的思維污染,哈哈。。
我喜歡那時候的《新生活報》,乾淨利落,企圖脫離黃色報的努力。即使多久以後聊起天,我們這幾位離開許久的記者同事,仍然想念同心協力,一起走過的日子。
比如説,躲在資料室,名為看報紙找新聞,實則在偷懶聊天。總編輯前腳出,神龍教主就後腳出。我們還試過搭KTM轉巴士轉輕快鐵再轉小巴,才能抵達士毛月採訪人。趕新聞時,可以連夜趕回總社寫新聞。南馬北馬一線牽,只為了把同一條新聞做好。
那時候的毅力,是怎麽來的,連我自己都訝異。
可惜,大家對它的刻板印象,實在根深蒂固,完全無法扭轉過來。爾後,卻變成越走越有點迷失方向。似乎,在和別人爭同一片天空。
拿別人的心酸史,來成就自己的新聞,使我迷惑不解。人事糾紛是導致我下定決心離開的原因。成就我的人,也是令我離開的人。
但是,我對她的感激,依舊不盡。不能因爲過後的一切行爲,抹殺了她曾對我的影響和恩惠。謝謝您,給我那兩年七個月的教導和成長。
@貳零壹零年陸月拾玖日@
"拿別人的心酸史,來成就自己的新聞",确实为难自己。把学到的一切运用在另一个环境里吧!这也是宝贵的经历,没有错与对的体验,just take it.
回覆刪除謝謝你。
回覆刪除每段經歷,都有其價值。現在沒用到,不代表以後不能用。那段歲月,送給我很多經驗。尤其是在我寫作、人生道理等,都有不少的幫助。
從最初的橫衝直撞,到後來慢慢收斂。磨練過後,總會有所不同。